我国食品冷链在仓储方面主要存在冷库结构不合理,布局分散,利用率不高的问题。冷藏设施和冷链装备不足,原有设备陈旧,现新有设备成本高,发展和分布不均衡,同时无法给易腐食品流通提供低温保障。国内冷链物流技术更需要提高,目前有效的温度控制设施投入有限,冷藏物流供应连的管理和操作人员严重缺乏,全程冷藏控温运行管理制度急需建立。
我国每年约有20%-25%的果品和30%的蔬菜在中转运输和存放中腐烂损坏,总量每年达上亿吨,价值约为750亿元。我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为800多万立方米,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、鱼类的冷冻贮藏,而当生产淡季和原料资源不足时,冷库往往处于闲置耗能状态。
据市场调查,当前在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,建有冷库的仅占38.56%。由于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运输车厢,中国的铁路冷藏食品运量仅仅占总货物运量的1%。在公路运输中,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也只占运输总量的20%。
不仅国内冷链设施设备严重不足。而且我国易腐产品装车,也大多在露天操作,并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。从而造成了我国80%~90%的水果、蔬菜、禽肉、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。仅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、运输、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高达25%~30%,其损耗量居世界首位。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。
此外,政策支持落实力度不够,标准缺失或滞后,消费者对冷链物流的意识淡薄,缺少冷链、保鲜技术和管理人才,信息化程度低,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也都十分突出,冷链物流亟待发展。
由此可见,我国冷链发展现状与国外差距较大,人均库容量、冷藏车数量等严重不足,冷链流通率和冷链运输率较低。短期来看,农产品集约化、规模化的生产,直接对冷链物流业的发展产生诉求;而消费水平的逐年提高是冷链物流发展的长期驱动因素。